风景作为一种摄影类型,它具有某种特定时代的历史、实践、意识形态的特征。把风景作为一种摄影类型来探讨,我们首先关心的是,如何辨别风景意象中古典的美学以及社会政治特征;其次,就是去挖掘这个类型适应变迁的方式,看它如何随着时间的变迁而重新自我塑造。

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风景摄影依附在传统山水画的精神里。这既因为大部分中国人对风景的理解仅限于自然风光,也反映出在中国农业社会的视觉文化中,山水具有神圣性、超越性和永恒性。神圣性:山水如画源于当年秦始皇为求长生派人寻找海外仙山,寻找不得便把自然山水入画做替代品。超越性:文人遁庙堂而出江湖,亲近山水意在脱俗明志。永恒性:农业社会改变自然山水极为困难,自然山水也就天然地具有了一种永恒不变的属性。

郎静山作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风景摄影才从传统风景摄影逐渐转向了景观摄影。

景观摄影最早由蔡萌于2006年提出,借用了居伊·德波的著作《景观社会》(发表于1967年)对景观(Spectacle)的解读。蔡萌认为,景观摄影师近年来出现在中国当代摄影中的一种转型现象,是指一种建立在冷静、理性、客观、批判的观看方式主导下,以“人造景观”作为拍摄对象的摄影转型。

从定义看来,蔡萌对景观摄影的描述同美国的新地形摄影(new topographics)貌合神似。

然而,从中国摄影师对景观摄影的实践来看,中国的景观摄影发展出两条线:一种趋向记录反差感大的奇观化影像,探索社会变革对景观的影响。这一方面与中国几十年来急速发展导致的审美文化和物质欲望的巨大落差相关,一方面也显示了当代中国人的焦虑、迷茫、压抑、失控的情感。代表作有曾翰的《超真实中国》、张晓的《海岸线》等。

曾翰《超真实中国》展览作品张晓《海岸线》

另一种景观摄影是:深度挖掘本民族的文化根基,探索中国人独特的观看风景的角度。这种观看是在摆脱了传统山水画的束缚后,直指中国的文化根基的尝试。代表作有塔可的《诗山河考》、张克纯的《山水之间》等。

塔可《诗山河考》张克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