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河南多地遭遇历史罕见的暴雨,广州日报专业记者拍到的“积水中铲车变身摆渡船救人”照片传遍网络。铲车上载着孕妇、孩子、老人、宠物,男女老少相拥相护,身处恶劣环境下,乐观向上的精气神却穿过手机屏幕深深感染了我们。

无独有偶,厦门曙光救援队队员商华鸽也用自己的手机,记录下了郑州暴雨期间,铲车成为交通工具帮助当地居民脱险的真实画面。同样的照片内容,来自救援人员的不同视角,传达出的是一样的温情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商华鸽给自己的这张照片起名为《洪水时期的公交车》

,并将其投稿到了2021 vivo VISION+手机摄影大赛,最终该作品荣获专业组“事件”单元的冠军。

人像摄影师肖全,也是这届大赛的评委之一,对这幅作品给出的评语是这样的:“。影像的意义在于将当下发生的故事和精彩感人的瞬间客观地记录下来,让我们从影像里看见自己。”

圈哥了解到,这项VISION+手机摄影大赛是由vivo携手美国国家地理发起的,旨在鼓励更多专业摄影师、影像爱好者和大众手机用户,通过镜头记录当下、赞美日常,共同描绘移动影像时代的人文图景。

过去6个月时间,赛会收到了来自上万名创作者的384878幅作品,超过40个国家的用户参与其中,对于一个刚开展2年的摄影赛事来说,这个数据还是非常可观的

本届VISION+手机摄影大赛在延续第一届鼓励手机创作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创作者对时代与社会事件的关注,及对周围生活与个体的观察。在这样的愿景驱动下,本次大赛设置专业组、公开组、青年组三大组别和对应的十个投稿单元,每个单元的获奖作品都呈现了影像的强大力量与极高的人文价值

专业组“关注”单元的冠军、“年度摄影师”王旭的作品是《高原上的义诊》,记录下了他作为一名公益机构的志愿者,在四川省甘孜州随医生们进行慈善义诊时的所见所感。

在vivo X60 Pro+的镜头下,高原地区牧民与孩童的心态和表情被摄影师记录下来——医患间的信任、等待中的焦虑、充满希望的眼神传递出影像的力量

评委迈克尔·乔治(Michael George,美国国家地理图片评审)认为,“摄影师找到了人与人之间共情的视角,并且贯穿于镜头捕捉到的每一个瞬间。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往往能够产生一种拥抱的感觉,更加突出了对这个群体的关爱。”

公开组“人像”单元的冠军被来自缅甸的创作者Kyaw Kyaw Winn摘得。他的作品《望(Look)》抓拍到了疫情时期的一个家庭特写。两个孩子在一张有倒影的桌子上,仿佛形成了一种时空的凝固。

评委乔纳斯·本迪克森(Jonas Bendiksen,纪实摄影师)评价:“摄影师运用精彩的构图,同时传达了欢乐和失望两种情绪。”另一评委迈克尔·乔治(Michael George)也认为,“照片画面的紧凑使孩子们的目光更具穿透力”,虽是静止,却能从中读出强烈的情绪和张力

青年组作为大赛的特设组别,邀请了18-24岁的青年创作者,通过手机影像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挖掘和再发现,重拾与世界和他人的连接。

“附近”主题单元的冠军来自李坩钇,作品名为《身边的几何》,作者通过反思日常场景里的有趣构图,展现平凡生活中独特的视觉美学,手机的便捷与灵活让他可以灵活运用视角和光影

随着手机影像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手机社交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选择通过照片或视频的形式记录生活,也记录了我们的时代。影像以其特有的力量,成为了世界性的沟通语言。即使我们无法远行,也能从别处的风景和故事中得到温暖与慰藉

这也是vivo连续举办VISION+手机摄影大赛,并启动VISION+影像计划的重要意义。vivo希望通过更多的影像实践,鼓励更多人加入这场对话,享受手机创作的乐趣。通过手机影像这种轻便的记录方式,让创作者的意义更加丰满——人人都是生活的创作者

2021 vivo VISION+手机摄影大赛已于11月16日圆满收官,想要参加的朋友明年不要错过,现在就拿起手机去外面找找灵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