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白裤瑶是直接从原始社会迈进现代社会!”说这话的是一位鲐背高龄的老人黄俊。

   “新中国成立前,南丹白裤瑶非常落后,处于原始社会状态,家徒四壁,一年四季没有被子盖,靠烧柴取暖过冬。新中国成立后,白裤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越过越好。”黄俊说,特别是经过新时代十年的发展,白裤瑶人民已经过上了现代化新生活,楼房、小车、手机、微信、创业、网购等元素已然成为他们现代生活中的标配。

   白裤瑶是中国瑶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居住在广西南丹县里湖、八圩两个瑶族乡以及接壤地区贵州荔波县的瑶山乡,总人口约4万人,其中南丹占四分之一。

   黄俊今年93岁,他是第一个用照相机的镜头对焦白裤瑶,并见证着白裤瑶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现代化生活。

   参加“南丹县城保卫战”

   1930年农历正月初一,黄俊出生于都安拉烈镇一个农村家庭,由于家里贫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被过继给南丹县的亲戚做养子。

   1949年11月6日,解放广西的战役打响,仅用40天时间,广西宣布全境解放。1950年1月19日南丹县人民政府成立,解放军开始撤离南丹继续北上,刚刚加入解放军的黄俊跟随部队出发。

   这时候,县公安局长就对部队负责人说:“你们要这个小鬼去,到了北方受得了吗?是不是留下来?”

   于是,部队教导员说:“小黄,县里要你留下,你不要跟我们去了好不好?”

   “我听教导员的!”黄俊爽快地回答。

   之后,公安局人员让黄俊写几个字,黄俊立即写“共产党万岁”5个大字。

   “你的字写得很好,留下来当干部吧!”看到黄俊的字写得不错,公安局长高兴地说。

   就这样,黄俊被留在南丹县公安局工作,负责把国民党时期的各乡长、村长名单以及各乡有多少枪支弹药统计清楚。

   1950年4月27日起,南丹土匪进行反攻,大肆捕杀农会会员。同年8月16日,4000多名匪兵将南丹县城紧紧包围,企图攻占县城。8月22日, “南丹县城保卫战”剿匪战役打响,黄俊参加战斗。经过7天7夜鏖战, 8月28日,匪兵终于溃散,扭转了南丹剿匪形势,粉碎了土匪企图攻占县城的美梦。

   发表摄影处女作《瑶山牛群》

   剿匪结束后,1952年黄俊被保送到广西公安学校就读6个月。之后,他有机会到南宁负责通讯传达工作大约两个月时间,有机缘开始接触摄影。

   1965年3月中旬,广西摄影家协会成立大会在南宁召开,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吴印咸应邀出席会议并授课。早在延安时期,这位摄影界的泰斗曾给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拍过照,每个县有一个名额去听课学习,黄俊很快报名了。在这次学习中,黄俊学会了如何采光调色、如何选准角度、如何突出主题等摄影技巧。

   当时广西公安厅给各县公安局配置摄影器材,南丹县公安局也分到一台上海产的海鸥牌黑白照相机,黄俊是公安局治安股长,由他负责保管和使用。为了快速提升摄影水平,黄俊总是把相机携带在身边,除了平时拍摄工作场景,还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深入白裤瑶聚居区采风拍照。从南宁学习回来后不到半年时间,他的第一幅摄影作品——《瑶山牛群》在广西日报发表。

   从此,相机成了黄俊形影不离的什物,他对摄影的激情越发不可收拾。

   用镜头记录南丹白裤瑶巨变

   黄俊赠送给记者两本他的作品集,出版时间跨度8年。一本是《民族之光——黄俊少数民族题材摄影作品选集》,2012年9月出版, 影集选刊了黄俊的200幅作品,其中有1992年在日本、泰国、奥地利等三国展览并被日本博物馆收藏的《正月纺纱忙》,1999年在泰国参加世界华人艺术大江活动荣获国际金奖的《铜鼓阵容》。另一本是《中国白裤瑶影集》,2020年12月出版,其中“第二部分 瑶乡巨变”,黄俊用他的相机镜头聚焦南丹县里湖和八许两个瑶族乡,通过“成功实施‘千家瑶寨 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旅游开发项目”“宣明林场开发和面上扶贫搬迁安置”“茅房改造与危房改造”“乡镇面貌”“民族教育与医疗卫生”“农村电网和广播电视”“人畜饮水与饮水安全”“公路交通”“特色旅游”“集市贸易”等10个章节,描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新时代十年白裤瑶聚居区翻天覆地的变化。

   南丹县曾经是广西54个脱贫攻坚重点县之一,其中里湖瑶族乡、八圩瑶族乡等白裤瑶聚居区是广西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一些贫困村的贫困发生率高达80%,属全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2017年,该县投入13.5亿元,决定把聚居在八圩、里湖瑶族乡大石山区的1.35万贫困白裤瑶群众(其中白裤瑶整屯搬迁39个自然村1554户9471人),搬迁到交通便捷、生活便利的新区——里湖瑶族乡王尚安置点和八圩瑶族乡社区安置点。该安置点建设工期之短创造了“南丹速度”——于2017年6月21日动工,当年12月初竣工,仅用150天就建成了八圩瑶寨、八圩社区、里湖王尚等3个集中安置区,建设安置房2471套,是广西目前搬迁人数最多、建设规模最庞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之一。安置点投入使用后,该县制定各种就业保障措施,让白裤瑶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瑶乡巨变”这一章中,黄俊把昔日拍摄的《里湖岜地大寨的白裤瑶搬迁后遗弃的村落》《白裤瑶居住的茅草屋侧面图》《茅草房内陈设》等作品,与新近拍摄的《千家瑶寨 万户瑶乡异地扶贫安置点》《一户白裤瑶村民的豪宅》《八圩瑶寨易地扶贫安置点白裤瑶同胞入住新居时摆的长席宴》等放在一起,白裤瑶生活发生的巨变泾渭分明。

   通览黄俊的作品,多有震撼灵魂的镜头,烙印着时代的记忆。如果说摄影是用镜头描绘艺术,那么,黄俊镜头下的艺术更像是历史,详细地记录南丹白裤瑶的昨天和今天,记录白裤瑶的苦难和幸福。

   黄俊的摄影作品在技巧上没有太多的过人之处,可是他却能独辟蹊径地抓住白裤瑶这个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的题材,第一个用相机记录白裤瑶,把白裤瑶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他的作品因为题材独特而在业界引起共鸣,继而引发全国乃至世界摄影界关注白裤瑶。从第一幅摄影作品《瑶山牛群》开始,黄俊几十年如一日进行采风创作,先后拍出并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白裤瑶题材作品累计近700幅。

   交往交流交融被亲切叫“姑爹”

   “我和白裤瑶的关系最好了,这里的人都叫我做‘姑爹’‘姐夫’!”谈起往事,黄俊津津乐道,自豪感溢于言表。

   白裤瑶是一个勤劳、勇敢、质朴的古老民族,但是由于客观原因,截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温饱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为了实施脱贫致富方案,时任县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黄俊,1981年至1983年被县委派到白裤瑶聚居的里湖瑶族乡怀里村蹲点工作。

   当时这个行政村有8个洞场,居住着365户白裤瑶,1户壮族和1户汉族。为了拉近与白裤瑶之间的感情,以便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白裤瑶的民风民俗和历史背景,经常深人瑶乡走村串户,并争取到大量的资金为白裤瑶群众聚居区建水池、修通村公路。一些白裤瑶到县城赶街办事,黄俊就把他们拉到家里,煮他们爱吃的糯米饭、五花肉,拿好酒好菜款待。有的路途遥远,当天赶不回去,让他们在家中留宿。黄俊的真情深深地感动了白裤瑶同胞,因为黄俊的夫人姓黎,而白裤瑶中姓黎的人比较多,白裤瑶同胞都亲切地叫黄俊“姑爹”或“姐夫”。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以前没有白裤瑶这个叫法,因为男子都穿着及膝的白裤,为了区别其他瑶族支系,1954年开始把这支系的瑶族称为白裤瑶。由于历史客观原因,白裤瑶一直以来不跟外界接触。除了购买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时与汉族等民族接触,白裤瑶很少与别的民族来往,男人怕受影响读书有文化了去当干部被批斗;女人怕嫁给其他民族。”黄俊说,“现在已经融合了,白裤瑶也与其他民族通婚了。”

   黄俊蹲点白裤瑶村寨3年,他的足迹踏遍了每一家,用相机和笔详细记录了白裤瑶的劳动生活、饮食起居和风俗习惯,并向外宣传报道。除了摄影作品,黄俊还写了《瑶乡见闻录》一书,其中《白裤瑶服装制作》《白裤瑶的铜鼓》《白裤瑶恋爱》《白裤瑶葬礼》《白裤瑶岩洞葬的调查》《里湖瑶族武装中队追述》等篇章,成为当地党委、政府的施政参考。

   如今,早已经退休多年、高龄93岁的黄老,眼不花、耳不聋、身体硬朗,而且能说、爱笑、风趣幽默,依然活跃在摄影圈当中。

   “我现在每天必须读书、看报。”黄俊哈哈大笑地对记者说,“不读书看报精神生活就不丰富!”其实,他读书看报不仅仅是为了丰富精神生活,更多的是关注时政报道,关注南丹白裤瑶的乡村振兴。

   有这样的激情,有这般的心态,黄俊老人一定长命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