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根据2020年6月6日影艺堂千聊公益讲座整理、改编,主要从三个维度来探讨纪实摄影:

· 从罗森布拉姆的定义出发

· 从摄影史出发

社会性纪实

艺术家的纪实(下期推出)

· 从当代摄影的语境中出发(下期推出)

今日纪实摄影:从前纪实到后纪实(上)

作者 | 胡涂

排版 | 夏日未央

校稿 | 时双凤

在中国,纪实摄影这个词一直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词,原因在于这个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像“摄影”这个词其实也会引起歧义一样。

摄影与纪实的 “广义”“狭义”之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当有人问起你的爱好是什么,你回答说:“我爱好摄影”。那么这个“摄影”在别人眼里意味着什么?他一定认为你是搞“艺术”的,因为爱好摄影意味着跟爱好音乐、爱好绘画、爱好文学是同一个意思。中国有一个中国摄影家协会,属于文联下面的,文联的全称是“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都是搞艺术的。摄影家协会跟其它协会,比如音乐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作家协会属于同一个类别。所以当你说“爱好摄影”,背后的潜台词就是爱好艺术,只是这种艺术的媒介是摄影。

但是,当你真正来到摄影界,你会发觉事情跟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你会看到开影楼的,拍淘宝产品的,拍私房美女的,拍新闻报道的,拍旅游风光的,只要拿相机的,他们都说自己是搞摄影的。按个快门,就说自己在搞摄影创作。这个时候你才发现,这些摄影实际上跟艺术创作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论摄影》(On Photography)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摄影”这个词背后隐含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摄影包含了一切关于拍摄照片这个行为,狭义的摄影专门指艺术摄影,也就是以摄影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

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这本书中说过,摄影首先不是一种艺术,它是一种技术工具,它帮助我们把眼前所见,凝固下来。

摄影要成为艺术,就需要拿到艺术史背景下来讨论这个问题。日常拍一张照片,有人问:这张照片算不算艺术?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的。

罗森布拉姆(Naomi Rosenblum):《世界摄影史》(A World History of Photography)

回到纪实摄影这个词,为什么当大家谈论纪实摄影这个话题的时候,总是会引起争议呢?原因也是类似的。纪实摄影这个词也包含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关于广义的纪实摄影,罗森布拉姆在《世界摄影史》中写过一个定义,她说:

“纪实一词可以指任何真实反映现实为主旨的照片。”

这句话没有提到纪实照片是不是属于艺术,只是强调“真实反映现实”这个意思。那么,真实反映现实的照片是不是属于艺术呢?不一定,比如新闻报道摄影,是真实反映现实的,这些照片就不属于艺术创作。但是有一位摄影师,他真实地记录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城市发生的各种事件,他的作品往往被认为是艺术,我说的就是维吉(Weegee)。也就是说,维吉的很多照片,既是新闻摄影,同时也在艺术摄影领域获得了认同。所以纪实摄影中的很多事情谈起来都比较复杂,很难一下子说清楚。等一下我们再来说这种困惑。

摄影:维吉(Weegee)

其实关于什么是“纪实摄影”,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探讨。第一个,从罗森布拉姆的定义 出发。第二个,从摄影史出发。第三个,从今天当代摄影的语境中出发。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三个维度出发,来聊聊纪实摄影。

从罗森布拉姆的定义出发

罗森布拉姆这个定义的核心点是“真实反映现实”这句话。这句话中最核心的一个词是“真实”。“真实”几乎是摄影的出发点。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通过《明室》(La Chambre Claire)一书,阐明了照片跟现实世界的紧密关联,他认为,照片最大的魅力在于,照片中的事物都在现实世界当中“曾经存在过”。所以照片被视为一种证据,证明某一个东西确定在现实世界存在过,可以这么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照片有这样一种特性,我们绝大多数人也毫不怀疑这一点。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明室》 (La Chambre Claire:Note sur la photographie)

但是关于摄影的“真实性”这件事,也不是无懈可击的。至少从三个层面来分析存在着一些问题。

照片在物质层面的问题

我们知道,摄影自从诞生以后发明了各种技术和工艺,它们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各不相同,比如湿版(Collodion process)就因为对蓝光比较敏感,对其它色彩不敏感,所以拍出来的影调不完整,反差非常大。

其实黑白照片跟真实的现实世界也不一样,因为我们眼睛所看到的现实世界是有色彩的,把色彩抽离掉,照片实际上也会变得不真实。

摄影:托马斯·斯特鲁斯(Thomas Struth)

换言之,这里我们所谓的真实,其实就是真实感,跟人类眼睛的视觉经验密切相关,如果照片跟日常的视觉经验不一样,我们会认为这张照片不太真实。

比如,我们认为某些特殊的成像设备拍出来的照片,跟我们眼睛所见不太一样,例如红外线摄影,夜视仪成像,热成像。我们从内心认为,这些特殊成像设备拍摄的照片,也来自于真实的世界,它们也是真实的,但如果我们一旦用这些设备去拍摄照片,又会本能地拒绝它们作为一种真实的依据。理查德·莫斯(Richard Mosse):飞地(The Enclave),红外线胶片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S.M.A.K,夜视仪Oxfam,“帮助我们对抗全球变暖的影响”海报,2011年12月,热成像

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也没看到过有人用热成像去拍摄纪实摄影。特别是新闻记者,根本不会去用特殊的成像设备拍摄。但是如果我们认为照片是真实的,为什么不能用特殊成像设备拍摄纪实摄影呢?我倒是看到过一个作品,用的是柯达的红外线胶片,这位摄影师的名字叫理查德∙莫斯(Richard Mosse),就是上面关于红外线胶片的那个作品,这个作品名称叫《飞地》(The Enclave),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这是一个很好的用特殊设备拍摄的纪实摄影作品。下面我再给大家看几张:

理查德·莫斯(Richard Mosse):飞地(The Enclave),红外线胶片

所以我认为,至少在照片的物质层面,我们对于真实的理解也是相互矛盾的:我们既认为摄影具有真实性,但用特殊器材拍摄出来的照片往往会从内心进行否定。我们还认为,黑白照片作为纪实摄影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用热成像设备似乎又不能接受了。因此,我们对照片的接受实际上受视觉习惯的影响:因为在历史上,早期的照片一直是黑白的。而现在彩色照片就成了常态,成了一种视觉习惯。所以不同的成像设备,也会影响到我们对摄影的理解。

照片并不意味着是事实本身

约翰∙伯格就认为,摄影呈现的只是事物某一刻的外观,是一种非常表面化的东西。

约翰∙伯格(John Berger):理解一张照片(Understanding a photograph)

约翰∙萨考斯基(John Szarkowski)在《摄影师之眼》(The Photographers Eye)一书中,借用霍桑小说中的人物写道:

“我们认可(天堂般充足纯粹的日光)描绘出最为纯粹的外表,但事实上它却用一种画匠永远不敢贸然尝试(即使他察觉到了)的真实性,展现了被拍对象的潜隐品质......最突出的是,这个人在世人眼前戴上了友善的表情,示意着仁慈和善、心胸开阔、令人愉悦的幽默感,和其他诸如此类值得赞誉的品质。可是如你所见,日光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全然不同的故事,并且在我做出许多耐心的尝试之后,仍无法将它蒙骗。照片里的男人诡诈、狡猾、铁石心肠、专横且冷若冰霜。”约翰∙萨考斯基(John Szarkowski):《摄影师之眼》(The Photographer's Eye)

萨考斯基在这里通过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

“无论呈现在图像中的事物是何等令人信服、毋庸置疑,它都不是事实本身。”

要理解这一点非常困难,因为照片等同于现实世界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如果我们能从理智出发,仔细地思考,就能接受这一点:也就是照片留下的只是这个世界某一刻的外观,这个外观很难来证明跟事实是等同的。比如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具有无数的外观可以拍摄,但某一张照片,只是提供了这无数中外观中的一种而已。

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有一个作品《肖像》,用照片来质疑了人们对摄影的理解。当观众面对这些巨大的、面无表情的肖像,除了标签上的名字和这些人物的脸部长相,并不能获得其它任何有关这个人的信息:我们不知道他们具体是哪里人(除了知道是德国人),什么职业,年龄多大,什么性格,等等。观众看到的仅仅是这些人脸部的外观,其它都是未知的。照片可以提供的信息实际上极少。

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肖像(Portraits)展览现场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作品了解摄影的长处和短处:摄影的长处,就是能够提供外部世界某一刻的、一个清晰的外观,它的短处是,除了这些视觉上的细节,它并不能提供其它额外的信息。所以摄影在第三点上容易引发误解的是:

摄影似乎能够提供事实的真相

在这个问题上,摄影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影像,确实来自相机面前的外部世界,但是观众无从知道,这个相机面前的外部世界究竟是不是真的。

比如摄影发明人巴耶尔(Hippolyte Bayard),因为自己作为摄影发明人,当时没有像达盖尔那样被政府承认,就拍摄了一张伪装成溺水身亡的表演性照片。虽然我们现在知道,照片中的情形不是事实,但如果摄影师自己不做说明,很多历史上的照片很难确定它的真假。

希波利特·巴耶尔(Hippolyte Bayard):溺水者自拍像(Self portrait as a drowned man, direct positive print)

菲利普∙盖夫特(Philip Gefter)所写的《弗兰克之后的摄影》当中有一个章节,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盖夫特揭露了历史上很多照片存在着修改现实和摆拍的事实。

菲利普∙盖夫特(Philip Gefter):《弗兰克之后的摄影》(Photography After Frank)

比如马修∙布雷迪(Mathew Brady)团队中的亚历山大∙加德纳(Alexander Gardner)和奥沙利文(Timothy O`Sullivan),这两个人拍摄美国内战的照片,很多时候为了照片的构图移动了尸体。

亚历山大·加德纳(Alexander Gardner):《叛乱狙击手的归宿,葛底斯堡》(Home of a Rebel Sharpshooter,Gettysburg,1863)

比如加德纳拍摄的上面两张照片,如果后来不是被认出是同一个人同一把枪,就很难发现这个场景中的尸体是摆拍的。

刘易斯·海因(Lewis Hine):发电厂蒸汽泵技工(Power house mechanic working on steam pump)

又比如刘易斯·海因(Lewis Hine)这张非常著名的照片也是摆拍的,大家思考一下:这会削弱它的真实性吗?

罗伯特·杜瓦诺(Robert Doisneau):市政厅前的吻(Kiss by the Hôtel de Ville)

这个作品非常有名,导致有人向法院提出肖像侵权的控诉。结果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人们才知道这是摆拍的。

除了移动对象和摆拍之外,照片也经常用来篡改内容,达到某种意图。中国艺术家张大力有一组作品叫《第二历史》,他花费了很大功夫,从档案馆找出大众所熟知的宣传照片的原件。大众为什么会相信这些被篡改的照片是真实的呢?是因为大众相信照片是不会骗人的。

张大力:第二历史以上四组对比图中,左图均为原图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些事例也意味着,所谓照片是真实的,完全寄托于摄影师的道德和良心。如果摄影师或者使用照片的人恶意摆布和修改照片,观众就会被照片的所谓真实性所欺骗。这一点,今天数码时代美图秀秀、抖音、斗鱼视频在直播时,同步就可以进行美颜,就知道照片和视频其实是最容易欺骗人的。

今天当我们创作一个作品的时候,声明这是纪实摄影,意味着作品中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而真实存在的事情,既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也可以以非艺术的方式拍摄。所以在这里如何区分艺术还是非艺术,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动机上。菲利普·盖夫特(Philip Gefter)也认为:

“摄影记者和艺术家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拍摄动机。”

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我们传统的认知中,艺术都是虚构的,真实的就不能称为艺术。当然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在电影领域,纪录片就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方式。在摄影领域,有关真实事物的照片也可以作为艺术。我们经常看到,主流摄影界把“纪实”和“艺术”作为两种没有交叉关系的摄影分类,这是完全错误的,而且已经误导了无数的摄影爱好者。在摄影分类当中,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存在着交叉关系,纪实摄影不能作为与艺术摄影并立的一个分类存在。

尤金·史密斯(W.Eugene Smith):水俣村

纪实摄影在中国造成巨大的争议和困惑,还有一个原因来自上个世纪80年代,翻译国外摄影资料的时候留下的后遗症。纪实摄影这个词的来源是,当初有几位国内的专家在翻译美国《摄影文库》这本书的其中一个名为《社会记录摄影》章节,对里面的一个英文单词Documentary Photography引发了争议,不知道应该翻译为,“文献摄影”,“纪录摄影”,还是“档案摄影”,最后,借鉴当时文学界有“纪实文学”一词,而翻译成“纪实摄影”。实际上当时这个章节的内容,应该翻译为“社会纪实摄影”(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加上“社会”(Social)这个词,有通过作为证据的照片来改良社会的意图。

罗森布拉姆在《世界摄影史》这本书上指出:

“社会纪实摄影常被用来指称那些以社会为题材,且社会目标至上的作品。”

这件事跟美国FSA农业安全局雇佣摄影师大规模拍摄美国乡村底层情况,以图改变乡村的事件有关,后面我们会讲到这件事。

这里有个帖子,详细介绍了当时国内引进翻译纪实摄影这个词的情况:

摄影“纪实”迷霾

简单地说,纪实摄影这个词的翻译,造成了今天中国摄影界的某种误会。我们把纪实摄影,等同于社会纪实摄影,因为社会纪实摄影往往涉及到各种社会问题,这种社会问题大多是底层民众各种困境引起的,作品容易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同情,因此,又有人把这种具有人文关怀的照片,称为“人文摄影”。中国纪实摄影的典范之作是解海龙先生的《希望工程》系列,特别是那张《大眼睛》照片,作为希望工程的标志性图像之后,很多拿相机的摄影师都怀抱用摄影改变社会的愿望。

解海龙:大眼睛

今天,中国还是有很多摄影师,怀抱这种改良社会的愿望去拍摄照片,比如卢广。他拍摄的《艾滋病村》、《发展与污染》等项目,还获得世界新闻摄影大奖(荷赛)。

卢广:艾滋病村卢广:发展与污染

但是这类摄影虽然还被称为“纪实摄影”,实际上它是报道摄影。无论从摄影史来讲,还是从艺术史来说,报道摄影并非属于艺术创作,它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信息,目的是功能性的,实用性的,不是美学意义上的。

从摄影史角度说,什么样的摄影才算是艺术,谈论它的语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摄影史的早期,关于什么样的照片才算是艺术?审美上像绘画那样的才算是艺术摄影。但是今天,这种观念已经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我们给予更多类型的照片重新评估它们的艺术价值,其中就包含了早期根本不是为了艺术创作,而仅仅是为了记录现实的照片,也重新评估为艺术。这是因为今天的艺术摄影类型非常多样化,它们的源头并非都是艺术照片。追本溯源的结果,就有了两条线索:赵刚老师称之为“社会性纪实”和“艺术家的纪实”。

从摄影史出发

在讨论第一条路径之前,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罗森布拉姆在《世界摄影史》中的定义,她说:

“纪实一词可以指任何真实反映现实为主旨的照片。”

这个定义,简直可以把早期所有的照片都归类为纪实摄影,因为早期并不存在纪实摄影这个词,而摄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所谓真实地记录现实世界。从本质上讲,一个名叫张三的人到照相馆摆拍了一张照片,他的表情和姿势虽然具有表演的性质,但他仍然是张三,他不会变成李四。他作为张三这个人的身份,始终是真实的。

“社会性纪实”

在摄影史中,作为社会性纪实给后来的艺术摄影带来重大影响的主要有:

1 ---夏尔勒·马维尔(Charles Marville)

1851年,法国政府第一次组织了“文化遗址纪实计划”,委托了夏尔勒·马维尔(Charles Marville)等五位摄影师,记录法国著名的历史建筑——主要是城堡、教堂、桥梁等等。这些照片看上去很像尤金·阿杰拍摄的巴黎,但这个计划比尤金·阿杰还早了将近半个世纪。

Charles Marville:The Rue des Marmousets, one of the narrow and dark medieval streets on the Île de la Cité, in the 1850s. The site is near the Hôtel-Dieu (General Hospital on the Île de la Cité)The Rue du Marché aux fleurs on the Île de la Cité, before Haussmann. The site is now the place Louis-LépineThe rue du Jardinet on the Left Bank, demolished by Haussmann to make room for the Boulevard Saint GermainThe Rue Tirechamp in the old "quartier des Arcis", demolished during the extension of the Rue de Rivoli

2 ---罗杰·芬顿(Roger Fenton)

1855年,英国人罗杰·芬顿(Roger Fenton)记录克里米亚战争。

死亡阴影笼罩的山谷(Valley of the Shadow of Death,1855)Crimean War Balaklava 1855 British Cavalry Camp Near Balaklava Crimea Photograph By Roger Fenton 1855

3 ---马修·布雷迪 (Mathew Brady)

1861年,美国人马修·布雷迪 (Mathew Brady)和他的团队记录美国南北战争。

Gunboat “Mendota” on James River“Havoc”. Effect of a 32lb. shell from the 2nd. Mass. Heavy Artillery, Fredericksburg,VaDead Soldier in Trench, Petersburg

4 ---约翰·汤姆逊 (John Thomson)和阿道夫·史密斯(Adolphe Smith)

1877年,英国人约翰·汤姆逊 (John Thomson)和阿道夫·史密斯(Adolphe Smith)合作拍摄并出版《伦敦街头生活》(Street Life in London)一书。这是“社会纪实摄影”的起源。这位英国摄影师还到过中国,拍过很多关于中国的照片。

London CabmenStreet DoctorsPublic Disinfectors

5 ---雅各布·里斯 (Jacob Riis)

1890年移民美国的丹麦人雅各布·里斯 (Jacob Riis)出版《另一半人如何生活》(How the Other Half Lives.)这本图文书,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最后纽约市政府改善了贫民区的生活。

“Five Cents a Spot” (circa 1890)New York City man in his tenement living quarters, before tenement house reform, 1891Robbers' Roost, 59 1/2 Mulberry Street, 1888

6 ---刘易斯·海因(Lewis Hine)

1908年,美国摄影师刘易斯·海因(Lewis Hine)为反对童工现象开始拍摄美国童工照片,迫使美国国会制订了《联邦童工法》。

A young spinner in a Carolina Cotton Mill. 1908Children employed at the Pennsylvania Coal Company’s mine in South Pittston in 1910Child workers at a glass and bottle factory. 1908

我们看,从雅各布·里斯、刘易斯·海因开始,纪实摄影开始有目的地影响社会,通过引起社会关注来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因此从这时候开始,纪实摄影逐渐变成了社会纪实摄影。因为它有一个改良社会的目标。

7 ---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和多萝西娅·兰格(Dorothea Lange)

1935年开始的美国FSA纪实项目,成为社会性纪实的又一典范。FSA是美国农业安全管理局(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简称。这个项目是当时美国政府委托12位摄影师,用影像的方式调查美国大萧条时期乡村的状况,目的是获得一手资料,来复兴贫困的乡村。这个项目中最有名的摄影师是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和多萝西娅·兰格(Dorothea Lange)。

Bud Fields and His Family, Hale County, Alabama, photograph by Walker Evans, c. 1936–37; from the book Let Us Now Praise Famous Men (1941) by Evans and James Agee.Alabama, 1936. © Walker EvansRed Cross infirmary, Arkansas, 1937. © Walker EvanDestitute pea pickers in California. Mother of seven children. Age thirty-two. Nipomo, Californias 1936Migratory children living in “Rambler’s Park.” They have lived on the road for three years. Nine children in the family. Yakima Valley, Washington 1939Corner of kitchen. Home of tobacco sharecropper. Person County, North Carolina 1939

FSA这次运动充满了一种人文关怀,可以说影响深远,1947年成立的马格南图片社,继承了这种“社会关怀”、“人文关怀”。

马格南图片社的创始人中布列松一直被认为是纪实摄影师,其实布列松本人是否认的。当然布列松的很多作品有纪实的性质,比如他跑到印度、中国拍摄的很多照片,都具有历史意义,但是他总体上还是在追求一种摄影美学。不过,马格南的传统确实是以新闻报道摄影为主导的,一直到上个世纪后半期才慢慢转向了艺术。马丁·帕尔(Martin Parr)成为马格南的主席,可以说是一个标志。

马格南遇到的危机跟美国《生活》杂志停刊的原因是类似的。也就是说,在新闻报道方面电视比照片更直接,更直观。这也是新闻摄影记者这个职业逐渐消失的原因所在。

今天,人人都可以拍摄视频和照片,而且视频比照片更有效。新闻摄影被边缘化,是必然的趋势。

下 期 预 告

· 艺术家的纪实· 从当代摄影的语境探讨纪实摄影

“更多文章和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头撞影墙》”号,此后将逐渐改变为一个国内探索艺术摄影的公益开放平台,欢迎有识之士一起共同推动国内摄影的进步。在此新设翻译专栏,专门翻译国外当代摄影中的艺术家个人作品、文章、访谈、评论等。欢迎读者投稿翻译件,也欢迎有外文翻译能力的读者加入头撞影墙翻译小组。人多力量大,让我们一起成为国内摄影往前探索的一支微小力量。《头撞影墙》已经有超过1万名国内摄影界的专业读者,很多读者是中国摄影界的前辈、老师和民间高手。在此,也欢迎各位老师和读者朋友把自己的文章投寄到《头撞影墙》中来,当然文章需要具有一定学术上的意义。所有刊登的文章都会转为语音,并将在其它平台上进行二次传播。感谢支持!

投稿 · 转载

id:fox_ho

hulijiang@qq.com

“更多文章和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头撞影墙》”

关注公众号,探索艺术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