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于1993年的美好景象图片库(以下称“景象”)今年迎来了30岁生日。“景象”的创建早于很多国内外知名商业图片库,在国外图片库业务走过底片交易阶段、数字化CD光盘阶段后越发成熟的境况下,“景象”从零开始,在国内同行业中较早探索制定商业规则和行业标准。时至今日,“景象”依旧不改初衷地专注于行业建设和发展,令人感佩,而其以个人或团队作品达数百万级的月使用量也让人惊叹。作为“景象”图片库创始人兼创作指导,同时也是北京2008奥运会官方图片创作者之一,商业摄影师路毅从1986年开始创建广告公司并从事摄影工作,他与“景象”一路走来,参与了“景象”成长中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也经历了中国图片库行业从无到有、从业余到专业、从弱小到强大的风雨30年。近日,在与本报记者张晓寅的对话中,路毅以亲历者视角,道出“景象”的发展密钥和对现阶段图片库行业的深度思考。

  美好景象图片库

  路

  毅

  张晓寅:今年是“景象”成立的第30个年头,30年前国内还几乎没有图片库的概念。在当时环境下,“景象”是怎么从零开始做起的?创建至今,在发展模式和结构上都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

  路毅: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看到了更多西方的文化元素。作为当时的广告从业者,我们的视觉内容主要来自商业广告业内,摄影年鉴、画册非常吸引我们。那时我们服务的广告客户中有一些外企,通过他们,我们知道国外有一个行业叫“图片库”。于是我们尝试着和美国的一家名叫“FPG”的图片库联系,这家图片库就是现在盖帝图片社(Getty Images)前身的前身。后来,我们发展成了合作伙伴。也是从那时起,我们了解了图片库行业在国外的产生、运营和发展模式。两三年后的1993年,我们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商业图片库,并取名“星星正片”,就是“景象”的前身。

  “景象”30年的发展经历过很多阶段,如“从传统底片(反转片)到数字化的转变”“互联网颠覆了画册选图及图片传输”“RM授权(图片使用的基础规则)被逐渐改变”“图片库的鼎盛时期及Getty帝国”“视觉中国上市成为世界第一(市值)图片库”“全媒时代的图片库挑战”等,很难一言以蔽之。

  尤其在“从传统底片(反转片)到数字化的转变”时期,让我们大受震撼。要知道,在图片库行业出现的前几十年,影像的交易都是以底片为载体的。那时候的图片库看起来就像个中药铺,一眼望不到头的柜子上排列着成百上千个小抽屉,每个抽屉上有个小标签,标注着图片的主题和序号。每一张底片(正片)都是被封装在一个密封的底片带内,透过观片灯台及放大镜可以看到画面内容,顾客在交付了借阅押金后,可以把底片带走。那时图片的应用几乎只有印刷形式,正片被送到印刷厂,通过分色机生成和印刷尺寸一样大小的四色胶片,再由手工将文字胶片拼接在一起送去晒版,上机印刷,在这期间图像是无法做任何修改的。我们就这样做了10年,直到有一天,我们接到一个来自伦敦的电话。这是我们英国的一家供图商,电话里说请我们赶快上网(那时候上网是需要拨号的)接收一张通过网络发送的数字图片。我们一脸懵,完全不懂对方的意思。就这样,时断时续,从头再传,折腾了大半天,一张图像呈现在电脑屏幕上。“太震撼了”,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影像就这样通过“一根电线”传到了国内。我还记得那是一张建筑图片,大约有1000万像素,是用一张底片扫描生成的。只是那时候中国的用户还无法使用数字图像,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急匆匆跑到伦敦,参观了当时最先进的数字图片库雏形。

  又过了一年,中国出现了可以接受数字形式的印刷机构,但大多数用户还是更相信“电分机”。当时海外图片库已经完成影像数字化存储,就是把摄影底片扫描生成数字形式,通过调色和合成技术生成文件存储。但为了满足我们的要求,他们需要先把数字文件通过影像设备还原成底片寄给我们,客户再通过“电分机”扫描生成数字形式印刷使用。“景象”是国内第一家使用关键字进行搜索的图片库,从此被使用了20年的图册、底片柜、看片台一一退出了图片库舞台,图片库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数字新时代。2002年11月,“景象”的创作进入了数码时代,记得当时使用的相机是佳能EOS-1Ds,由于拍摄效率和选图方式的大大提升,使得图片库行业的应用领域及内容更新迅速跨上一个新高度。

  张晓寅:商业摄影师与图片库摄影师在创作方式和目标客户上有什么不同吗?请您介绍一下图片库摄影的现状,以及现在图片库的哪些图片更受欢迎?我看到“景象”图片库有很多中国文化素材,这也是应市场之需吗?

  路毅:我们可以把图片库摄影理解为预先完成的商业图片,与大家了解的广告摄影相比,图片库摄影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明确的甲方,这其实也是我们放弃之前的商业拍摄转型做图片库的原因之一。完成度是图片库素材与广告成品的另一个区别,这是为了能让更多的用户(行业及使用形式)可以有条件在图片库作品上添加自己的想法。当然,从事图片库摄影另一个重要前提是摄影师需要准确地预判市场对图片内容的普遍需求,学会给自己留作业,这对于已经依赖甲方看监视器的商业摄影师来说算是个挑战。另外,对于一家图片库来说,内容的积累是发展的前提,需要长期耕耘才能有收获。

  图片库作品的好坏是有标准的,除了与其他摄影类型共通的视觉审美之外,符号性构成了图片库摄影的典型特征。通常来说,用户选择使用图片库作品,为的是表达一个观点、匹配一个诉求。所以,好的图片库作品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核心主题。当然,对于商业视觉表达来说,每一个市场都有自己的语言,那就是本土化的内容和文化,这样才能让表达与受众拉近距离,更好地实现传播和购买的行为和目的。在“景象”系统生产中国题材内容之前,图片库摄影中几乎没有中国题材,特别是可以用于商业用途的人物主题。起初“景象”图库也只是参照国外的类似作品拍摄,后来逐渐发展为结合中国文化及传统元素的自主创造。

  张晓寅:有人将现在定义为“微利图片库阶段”,主要针对图片库图片价格低廉和摄影师入门门槛降低来说,“景象”在这些方面是否有应对措施?

  路毅:图片使用价格的降低与使用数量的增加是当前图片库市场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商业推广还是资讯传播,与传统形式相比都更加多元化,这就导致了用户在单一形式及媒介的传播及投入上更加分散,作用到购买图片时的表现就是单价降低及用量增加。

  对摄影师的收入而言,过去那种一张图片销售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情况减少了,图片库对于内容的需求增加也导致了摄影师参与图片库的方式更加简单。在这种情况下,“景象”对于摄影师的建议是扩展创作主题范围,更多关注综合收入,弱化单图收入。

  张晓寅:元宇宙、AI(人工智能)这些概念及各种新技术手段已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AI绘图、制图更是成了时下广受关注的元宇宙图景中的技术热点。您觉得这些对于图片库会产生哪些影响?

  路毅:毫无疑问,AI影像技术将进入摄影领域并改变影像市场规则。我们所能预料到的发展方向大概是以其初期(不太成熟)形态作为一种独特风格存在,接下来也许是人们常见的元素内容被逐渐替代或重新拼接,这将让人们享受现实中难以呈现的视觉体验。好在摄影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AI风格的产生也会使人们的审美标准向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转化,甚至包括“瑕疵和平庸”,真实将成为摄影作品的核心价值,这也许就是摄影的幸存空间。AI影像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或许会给影像行业带来内容管理、生产、消费、使用、传播等整个产业链的巨大冲击和技术革新,这其中当然包括图片库行业。我们现在还无法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应对这种改变,但就目前阶段来看,在AI艺术创作中,仍然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

  张晓寅:不久前,“景象”联合其他8家图片机构及部分摄影师,共同发起《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倡议活动。这个倡议活动的发起因由是什么?“景象”在遭遇图片侵权事件上目前是否有有效的应对方法?

  路毅: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侵权赔偿应充分考虑被侵权人的实际损失及侵权人获利情况予以赔偿,情节严重的应引用惩罚原则。但是在近期法院关于图片侵权案的一起赔偿判决中,出现了超乎寻常的50至70元的超低价赔偿,此金额甚至不到图片库正常交易价格的十分之一。判决一出,除了侵权人表示支持之外,几家被侵权方均已提起上诉,案件目前还在审理中。同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摄影作品与音乐、影视作品的待遇却大相径庭,很多人对摄影创作的理解还仅限于无成本、娱乐性的阶段,这也是导致摄影作品侵权案件大幅飙升的重要因素。

  因此,把摄影创作(特指以摄影手段去达到追求艺术及商业目的并付出额外精力、财力的行为)与摄影娱乐(以娱乐分享为目的的行为)予以区分,让大家理解创作者的真实付出并尊重摄影创作是我们应该去努力传播的观念,这也是我们共同发起这一倡议的初衷。

  “景象”在遭遇的图片侵权事件方面主要是互联网上图片使用的侵权,我们有针对网络方面的检测,但是目前由于互联网上图片的侵权屡见不鲜,我们的维权之路依旧还很艰辛。

  张晓寅:尽管互联网时代的摄影人维权难,但互联网媒体也裂变催生了自媒体图片需求和多形式应用的市场新蓝海,具体到人们现在正在广泛使用的作图模板,您觉得图片库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个现象?

  路毅:就如同相机功能的“傻瓜化”趋势一样,图片库行业也必须从传统的专业化素材形式(图片、视频)向功能化素材转变。就“工具素材平台”的兴起和发展这一业已成熟的模式来看,“设计模板”已经成了很多人可以信手拈来的作图工具。这种更方便大众用户编辑和使用的设计形式正在给传统图库模式带来冲击,用户无需再使用专业软件对图片进行处理,这种新的设计工具可以使用户快速找到基本符合自己要求的设计“半成品”,通过简单的在线编辑即可得到满意的成品文稿并直接发布使用,而预先植入模板的图片素材也替代了用户再从图片库购买的流程。为此,图片库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和物力,将图片向模板方向进行转化,为用户和供稿摄影师提供更好的体验。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3年·第 14期· 2版

  图片由路毅提供

  采写:张晓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