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的洪流中,有些照片是伴随着历史一同出现的,它们是见证者、是新生寄语、也是墓志铭。影像的海洋里,它们是永远不会沉淀的一种。如今我们能看到它们,且能通过它们以今天的眼光去审视历史和岁月,是一种荣幸。这正是摄影“典藏”的意味。

(本期精选:1980 - 1990 )

王东《小平您好》

1984 51x61cm,20x24in银盐纸基

1984年建国35周年大庆活动中,北京大学学生偷偷将标语带入会场,在游行到天安门广场前面时,举起了“小平您好”这幅横幅。几十年来,这张照片被刊登无数次,仅《人民日报》就刊登七次:这一民间举动代表了人民和社会对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心声和支持。

解海龙《希望工程》系列

1990 51x61cm,20x24in银盐纸基

20世纪90年代,解海龙开始记录中国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情况和失学儿童。在一年的时间里,他拍摄了28个国家级贫困县、一百多个学校。当时他的摄影意图是:每拍一个孩子,就相当于替他向社会喊了一声:我要上学!

《大眼睛》是“希望工程”系列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在当时,纪实摄影的概念在中国还未得到认知和普及,“希望工程”系列在当时的主要功能还是宣传,而它同时也推动了纪实摄影的发展:从记录社会到改变社会的功能性转变。

林永惠《东北人》

冬日的庭院 1990 51x61cm,20x24in银盐纸基三个女人一台戏,她们在互相夸奖对方的孩子 1990 51x61cm,20x24in银盐纸基

1995年,林永惠的《东北人》在《中国摄影》杂志以22个重要版面隆重发表后,全国引起了“《东北人》是否是以好的作品引导人”的政治争论。林永惠作为东北人,试图以理性的态度记录这个群体,是中国较早地对区域性人群的生活状态进行系统记录的影像作品

王文澜《自行车的王国》

1990年 51x61cm,20x24in银盐纸基

很多人不知道或已不记得,“自行车王国”曾是中国的一个称呼。在那个年代,自行车是中国家庭不可缺少的成员。这部作品记录了当时的街头巷尾、人们的早出晚归。

王彤《墙上的毛 - 痕迹》

1990年代 51x61cm,20x24in银盐纸基

毛主席的形象,曾经无处不在。时过境迁,这些画像隐约可见。

刘铮《国人》系列

古装剧 1990 - 2000 51x61cm,20x24in银盐纸基抗日影片中的演员 1990 - 2000 51x61cm,20x24in银盐纸基

最初,《国人》意图通过纪实影像拍摄各种各样的人的生活,“在拍摄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许多概念的划分,真和假、虚和实,对我失去了意义。我开始觉得《国人》基本上是在拍我自己,拍我自己的心情。每个拍摄对象都是一面镜子,它们身上都映着我的影子。”

《国人》是超现实的,它是中国早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摄影作品之一。

姜健《主人》

1990 - 2000 41x51cm,16x20in无酸纸 艺术微喷

在中国人家里的大堂、客厅、房间,为一位位中国农村地区的人们拍摄肖像,这就是“主人”的本意。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主人》以一种新纪实的形态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与变化,为其建立了极具特色的视觉形式。

侯登科《麦客》

1982-2000 51x61cm,20x24in银盐纸基

麦客,我们从《白鹿原》中想象他们。在黄土高原上,麦客们带着干粮袋,手拿镰刀,上路了。一路走一路收麦子,像候鸟一般,由南返北。

侯登科是从眼前的生活和苦难开始拍摄麦客的,他的视角是温和的,却也是广阔的,他持续且深入的记录这个群体,以他的苦难与尊严共存、温情与忧虑相揉的现世主义,为当代中国的尤其是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留下了珍贵影像。

陈锦《茶馆》

1990 51x61cm,20x24in艺术微喷

《茶馆》被誉为“中国摄影新时期里程碑式的著作之一”。在他的镜头下,四川的茶馆也从一种单纯的“休闲空间”,上升为川人性格与精神的有机载体。

于晓洋《21世纪的蒙娜丽莎》

1990年 34.2x50.8cm 13.5x20in艺术微喷

于晓洋是主张“不让历史留下空白”的四月影会的成员,1986年,他创立了“心理视像派”,被中国摄影协会认定为中国第一个“新流派”,其宗旨是:通过主观变异成的物质世界,表现人的多层次的精神空间。

《21世纪的蒙娜丽莎》是中国第一批观念摄影作品。

赵铁林《她们》

1990 51x61cm,20x24in银盐纸基

她们,是以身体谋生的女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赵铁林为拍摄这部作品,与她们“生活”在一起:他以800元的价格租了一间十余平方米的房子,这是八间相连出租房中的一间。十六七个邻居中,大半是坐台小姐。

《她们》是中国较为早期的边缘人群摄影作品。

张新民《包围城市》

8.8深圳股灾 1990 51x61cm,20x24in银盐纸基

1992年8月10日,深圳股权认购证吸引了几百万中国人,照片中的年轻人最终被挤出来后,几近绝望地喊叫道:我排了两天两夜呀!这张照片已成为中国证券市场最具象征意义的影像。

《包围城市》是敏锐的,它记录了珠江三角洲那个飞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另一半人”的生活,他们是小人物,是农民工,以及更多的人。

抢购回乡火车票刷墙工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中国摄影艺术作品选1850 - 2010》

《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