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 Artist

欧东衢| Ou Dongqu

策展人| Curator

彭浩| Peng hao

活动|Inspector

凤华|Feng Hua

学术顾问|Learning

彭波 李飞 王京 夏炎 刘鸣

执行策展| Curator

张三疯 敖天海

平面设计| Design

龙城

展览助理

余贵华 王万志 邹明松 梁超

指导

新华社贵州分社

主办

贵州省博物馆

贵州师大美院新媒体系

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贵阳分公司

品唐文化艺术

学术支持

贵州师范大学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

佳能(中国)有限公司

渊冲文化

承办

大展黔图文化传播

协办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贵阳学院美术学院

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展览时间| Exhibition Date

2021.12.18~2022.2.18

开幕时间| Opening

2021.12.18 15:00

展览地点

贵州省博物馆大厅

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东路107号

欧东衢:我的奥运之旅分享会

《发现那些“冠军之外”的精彩瞬间》

暨《空前见证》摄影集首发仪式

时间丨2021.12.18 15:40

地点丨非遗剧场

主持人丨彭浩

报名方式报名成功的观众必须进行入馆预约,否则可能无法正常入场参加活动。

(2)进入公众号如图所示报名即可

(3)提交报名后,生成二维码即视为报名成功

“空前”的见证

摄影撰文:欧东衢

一切都在不确定中的东京奥运如期举行,如期闭幕了。在15天的时间里,我跟随中国拳击队的战士们,经历了旗开得胜、所向披靡的快乐,也经历了浴血沙场、铩羽而归的悲壮。坚守15天后,虽然没有在赛场上听到国歌,但是我也见证了中国女子拳击的奥运最好成绩,李倩和谷红两名女将最终都斩获了银牌。奥运结束,当我梳理这15天的照片时,我不止看到运动员们头顶的灿若繁星,也有他们脚底下的汗流成河。我不止看到了胜利者的喜悦,也看到了失败者的不甘。不止看到了冠军运动员的奖牌,更看到了运动场上无数无牌英雄们的奥林匹克精神。在赛场上每场比赛的9分钟时间里,我能从运动员的每个表情,每次出拳里看到运动员为了这9分钟到底付出过什么、付出了多少。在一天时间里的几十场比赛中,能看到不计其数的尘世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在15天的赛程中,我在拳击场上跟着运动员一起笑,一起哭,感动于他们的付出,也唏嘘着他们的不甘,不止见了天地、见了众生,也见到了自己。

8月8日,赛场摄影记者在比赛结束后在拳台上合影。

头顶灿若繁星,脚底汗流成河

本次东京奥运,我全程跟拍了15天的奥运拳击项目,回过头来看,这的确算得上是某种幸运。与拳击结缘还是在2012年,当年正是黄金时期的贵州籍运动员邹市明正在全力备战伦敦奥运会,我来到位于贵州的国家拳击队训练中心,拍摄了邹市明的训练和他的教练张传良。万没想到,这一结缘,就是将近十年的时间。2013年辽宁全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我都主要负责拳击项目的拍摄。2020年疫情刚缓解,我就和运动员们一起备战东京奥运,不仅参加拍摄了贵州拳击队的测试赛,还全程跟拍了在河北迁安举办的2020年全国女子拳击锦标赛。在这次东京奥运拳击项目开赛之前,和运动员一样,我也做好了我的热身准备。

2014年8月23日,挪威选手韦加尔·贝克·特雷格伦在南京青奥会子81公斤级预赛中浴血奋战。

本届东京奥运会是新华社首次作为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IOPP)成员站在奥运赛场上,在开赛当天,当我和盖蒂、路透的摄影师一起举起相机的时候,我知道,台上台下两个战场同时打响了。作为IOPP的摄影师,除了拍摄新华社所需的发稿照片,还要承担向国际奥委会专供照片、与其他IOPP成员交换照片等工作。更关键的是,在新闻中心,还有六块放在同一直线上的大屏幕,实时滚动播放着IOPP摄影师的优秀照片。也就是说,在运动员征战沙场的那一瞬间,属于现场IOPP摄影师的没有硝烟的战斗,也同时打响了。

8月8日,IOPP摄影师在女子轻量级 (57-60公斤)颁奖仪式上拍摄。前排左起依次为新华社、盖蒂图片社、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

幸运的是,作为IOPP成员,我拿到了在拳台边上内场拍摄的其中一个拍摄席位的轮换资格。每天除了在看台的不同角落进行拍摄,还能有几场比赛能进入到拳台之下近距离观战。也只有这个角度,能够避开杂乱的背景,拍摄到最好的动作场景。在这个位置向上仰望,在聚光灯的照耀之下,运动员每次击打飞溅起的汗水在灯光的折射之下,灿若繁星。也是在这里才能体会,当81公斤的专业运动员被对手重拳击中,在拳台上轰然倒地时,拳台的震荡和相机快门的震动相互交融给摄影师带来的那种内心悸动的独特感受。拳击项目虽然只是东京奥运33个大项的其中之一,却是受关注程度极高的赛事。在本次奥运中,共设有男子8个、女子5个级别的比赛,286名运动员将在拳台上以单循环赛的方式角逐出13枚金牌。虽然单场比赛的时间不长,但是在决赛到来之前,每天近30场比赛紧锣密鼓地进行。对于运动员来说,9分钟比赛结束无论结果如何都可以下场休息,对于摄影师来说,则要完成当日所有的拍摄和发稿任务之后,才算是当日比赛结束。而且,由于拳击运动的出拳和闪避都非常快,优秀的拳击手通常采取出其不意的进攻方式和步步为营的防御方式反复变化身形,这也会给拍摄增加不小的难度。我统计了一下,整个东京奥运期间,我拍摄发稿1800余幅,选出来的照片基本可以说是百里挑一。也就是说,整个东京奥运期间我至少按了20万次快门。头顶灿若繁星,脚底汗流成河,对于运动员如是,对于摄影师来说,亦然如此。

拍尽众生,也找到了自己

除了“头顶繁星”的动作画面,本届奥运会拳击赛场上,其实最打动我的,却是一些无缘决赛的“无牌英雄“。

在每个行业里,除了极个别的佼佼者,绝大多数人都走在各自的平凡之路上。在每场比赛中,除了夺冠的选手,绝大多数选手的名字都成为了历史的尘埃。但是,在那些没有获得冠军的选手身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感人的瞬间。这些“无牌英雄”身上的发生的精彩瞬间,有些甚至比冠军更吸引人,更感动人。

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100米自由泳的比赛现场。险些淹死在泳池里的黑人选手代表赤道几内亚国家队出场的埃里克·莫桑巴尼成为了全场的焦点。和其他运动员矫健轻盈的身姿不同,全程不会换气,一直仰头大口呼吸着龟速前进的埃里克以1分52秒72的成绩完成了比赛。这个数字是冠军的两倍之多,和200米世界纪录相比也足足多了7秒钟。不过对于埃里克和赤道几内亚来说,这个成绩都足以值得写进历史。

这次东京奥运会,赤道几内亚共派出了5名运动员,其中就有一位游泳运动员。许多年之后,埃里克·莫桑巴尼或许会想起,他在悉尼奥运会的泳池里扑腾着险些溺水的那个上午。他的一小步,开启了无数憧憬水上运动的非洲孩子的未来。谁知道,那会不会是一个伟大故事的开端呢?

在东京奥运会的拳击赛场上,也有一个埃里克·莫桑巴尼似的“英雄”。

在男子75公斤级一场预赛上,难民代表团的埃尔德里克·塞拉·罗德里格斯上场仅10秒就被对手重拳击倒,此后又连续挨拳,裁判据此终止比赛。尽管实力悬殊,裁判手势明确,罗德里格斯还是再三向裁判确认,希望能打完9分钟比赛。得知比赛终止后,罗德里格斯含泪走下拳台。

根据本届赛事信息系统的数据,罗德里格斯的对手多米尼加选手参加过世锦赛、泛美运动会等大型赛事,而罗德里格斯简历中没有任何大赛经历,作为难民代表受邀参赛。

不到2分钟即被判负,罗德里格斯直言:“还不知道奥运是什么滋味。”

“下届奥运会你们还会看到我,到时我会告诉你们奥运的滋味。”罗德里格斯已经开始憧憬下届赛事。

我一直坚持认为,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不是去取得一场本来就属于自己的胜利,而是明明知道毫无胜算,仍然全力以赴,去完成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役。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我相信这次东京奥运的所有运动员,记者、以及所有的工作人员,也都是因为这样的英雄主义,让他们能鼓起勇气,置身于危险之中,完成整个奥运。伴随着这次奥运赛事的推进,东京的疫情确诊人数一直在急剧上升。疫情升级,却没有一个新华社记者临阵退缩。面对未知,战胜恐惧,完成使命,这也是我从罗德里格斯身上学到的奥林匹克精神。

九分钟,拍尽尘世间的喜怒哀乐

奥运中的拳击比赛采取单循环制,每场比赛分三个回合,每个回合3分钟。也就是说,台上短短的9分钟时间,就是每个运动员一生的浓缩。

在东京奥运会拳击女子51公斤级八分之一比赛中,印度选手玛丽·科姆以2:3的比分不敌哥伦比亚选手英格利·洛雷纳·瓦伦西亚,惜别奥运赛场。

38岁的印度女拳手玛丽·科姆被誉为“印度传奇”。她曾6次夺得世锦赛冠军,在伦敦奥运会斩获铜牌,她的故事曾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她也被称为世锦赛历史上最成功的女拳击手。

2021年7月23日,在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已经38岁的玛丽·科姆作为旗手出现在开幕式现场。因为40岁以上的拳击选手将无法再报名参加奥运会的比赛。这就意味着,玛丽·科姆已经不可能参加下一届巴黎奥运会了。作为4个孩子的母亲,玛丽·科姆的奥运生涯已经彻底结束了。

“征战20年并不是简单的工作。”玛丽·科姆说,她奥运赛程虽然结束了,但是她的奥运旅程远远没有结束。根据新闻报道,她还将持续帮助更多贫困的孩子追逐运动梦想。

在玛丽·科姆听到比赛结果后,她也举起手庆祝对手的胜利。她的对手维多利亚上前举起科姆右手,向这名38岁的传奇拳手致敬。

胜负在此刻已经不重要了。无论成败,科姆都在拳击的赛场上完成了自我,无数的印度年轻人以科姆为榜样,尝试通过拳击改变命运。在玛丽·科姆的9分钟内,我看到了她的悲喜交加,也看到了她对赛场的眷恋与不舍。而这份眷恋与不舍,也让台下拿着相机的我为之动容。

在本届奥运会拳击比赛中,更让我感动的,还有中国的两名不屈的拳击手:陈大祥和胡建关。在男子81公斤级和52公斤级八分之一比赛中,中国选手陈大祥和胡建关均被对手击伤,浴血沙场。在鲜血淋漓之中,陈大祥和胡建关都反复表示“伤口不大,我可以继续打”。最终,经医务仲裁确认伤情后裁判终止了比赛,无缘八强。

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是我心目中最了不起的无牌英雄。

一位体育名宿曾说,体育不仅仅是要奋力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在这次奥运中,新华社在十几个场馆都布设了遥控相机,让记者可以以上帝视角来拍摄比赛。我们的设备,技术,方式一直在改变,所唯一没有改变的,只有照片背后的人的故事。

在东京奥运会拳击91公斤以上级比赛中,裁判判罚法国选手阿利耶夫在比赛中因犯规被取消比赛资格,英国选手弗雷泽·克拉克晋级下一轮比赛。比赛结束后,法国选手莫拉德·阿利耶夫对比赛结果表示抗议,在拳台上久坐不起。

一个91公斤以上的壮汉,在拳台上驰骋疆场、无所畏惧,却在此时像个孩子一样无助而孤独,让人动容。

多年之后,或许我不会记得这次奥运中的每个冠军是谁,但我一定记得那认真哭过的脸庞,和这拳击手最后的倔强。

我一直认为,对于摄影记者来说,如何跳出传统体育摄影的固有模式,寻找和记录“比赛之外”、“冠军之外”的瞬间,才是最大的考验。以新闻价值的角度来说,不只是获得了冠军的选手才有新闻价值,而应该是:所有体现了奥运精神的选手都有同样的新闻价值。

《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从这个角度说,即使是“无牌英雄”,只要他的身上彰显了奥林匹克精神,那他就应该和冠军放在同一个地位来进行拍摄。

在比赛激烈进行时,如何在冠军耀眼的光芒下发现平凡的英雄,记录下这些被冠军光芒覆盖的“无牌英雄”,并用他们的故事来激励大家,这或许也是每一个摄影记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没有在拳击赛场听到国歌的奥运会已经结束,我的心中却没有丝毫遗憾,只因为,我在赛场上拍尽了尘世间的喜怒哀乐。

体育摄影的东方之路

策展人:彭浩

多年前一个聚会上,结识了一位弹奏古琴年轻人,个子高挑,眉目清秀。那天他一袭长衣、专注且优雅,看着他抚琴的背影,宛若穿越到远古时代,这个记忆一直保留在我的脑海。这位年轻人就是欧东衢。

欧东衢是新华社摄影记者,我们曾供职同一个单位。十年前常常在新闻采访现场与他不约而遇,他的话不多,但反应敏锐,是一位搞摄影的好手。近年来不常见面,却经常在新闻报道里面会看到东衢的名字,知道了他一些在采访中的故事和经历。

东京奥运期间,得知东衢是贵州新闻界唯一一个在比赛现场采访的摄影记者,也是贵州新闻届以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身份出席奥运现场的第一人,我在看了部分现场图片后激动不已。本届奥运会,是人类历史上首个因疫情推迟的奥运会,也是首个没有观众的奥运会,同时还是新华社首次作为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成员参与报道的奥运会。可以说现场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是在见证“空前”的奥运会。

与此同时,疫情在日本蔓延,尤其在奥运期间让疫情发展到了近乎失控的地步。作为摄影人,我在担心现场记者安危的同时,也钦慕现场记者能记录人类历史上如此特殊的盛会。

在当今疫情泛滥人类浩劫的当下,参与奥运的人们不顾安危,共同创造健康世界的运动会,着实让每一个人都会敬仰与感动。与东衢沟通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他拍摄奥运会照片的激动与欣喜。更能从他回国后隔离28天的心路变化感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在回国隔离观察期间,东衢每天练习书法,坚持读书,持续对传统文化不断的学习。他回贵阳后,我们第一时间见了面。他送了一张奥运会的明信片,背面有他亲笔手书的诗词。这让我对他的摄影作品的表达有了新的认知与判断。

东衢是个爱好广泛的人,他对国学传统文化研习很深,诗书礼乐是他的最爱。在工作的另一面,东衢又是一个勇敢向前、舍身取义新闻摄影战士。

交谈中了解到,东衢拍摄的拳击这个项目也有12年时间了,从邹市明备战伦敦奥运会,到南京青奥会、辽宁全运会、全国拳击锦标赛,十多年来,为了拍好这个项目,东衢自己也会在工作之余练习拳击。

从某个角度来说,拳击是各类运动中最难拍摄的,或许只有长期关注,勤于练习,才能在电光火石的瞬间抓拍到最关键的那次出拳。

东衢的名字里有一个特别的字,就是“衢”。衢的本意是道路,更深层次的意思是四通八达。名字的寓意或许暗示了东衢是一位东方文化的追寻者。这让我联想到,关于东方人在影像方面的探索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在2500年前,有一位智者他发现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在他所著的《墨经》中描述了他与学生共同完成成像实验的记载,他就是墨子。《墨经》中这样纪录了小孔成像:“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墨子影像观看东方第一人,也是摄影术成像的自然原理。到了清朝,又有一位广东佛山人,名叫邹伯奇。他对摄影的探索是自发的。1835年,17岁的邹伯奇因读《梦溪笔谈》中塔倒影与阳遂倒影同理,他开始对透镜成像的研究发生兴趣。1844年,邹伯奇发明、制成了中国第一台照相机。设计了摄影绘地图法 。他还写了《度算版释例》,说明“度算版”的原理和使用方法。1845年,邹伯奇撰写的《摄影之器记》成为世界最早的摄影文献之一。在摄影史里,记录中国最早的影像大多是西方传教士带着摄影的技术与材料拍摄当时宫廷、社会、日常的图景。而我们真正的影像的东方观看还是真正从中国照相器材、感光器材的发展后真正建立的。人类对世界的观看从未停过。从最早的中华文字始祖仓颉为我们创造了文字的观看与表达,到古老诗词歌赋情理事物的抒发,发展到现在跨媒介的信息融合。东方观看定会成为世界观看的方式。

两个月后,北京冬季奥运会即将召开。这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盛事,更是中国人民面对疫情临危不惧的精神体现。东衢在夏季奥运会拳击比赛的摄影作品也正是为即将开幕的冬奥会助力增彩的展现。本次夏季奥运会,新华社首次作为IOPP成员,与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和盖蒂图片社的摄影师一起,承担向国际奥委会专供照片的职责。欧东衢作为其中一员,也是贵州记者离奥运会最近的一次。他说:“我明白,在运动员征战沙场的那一瞬间,属于现场IOPP摄影师没有硝烟的战斗,也同时打响了。”本次奥运会,欧东衢一共有1900余张照片正式发表,拍摄照片却达到了惊人的20余万幅。

从20万幅图片中,我们精选了部分作品呈现了本次展览。其中有运动员的悲喜交加,也有激战中汗水在灯光底下的灿若繁星,还有那些没有获得奖牌却依旧打动人心的人物故事。

一个好的摄影专题应该有好的策划,还应该有更好的呈现与表达。一个多月来我们多次商讨,期间也得到了新华社贵州分社李自良社长的大力支持。本次展览一方面展示中国摄影师在奥运赛场上的东方观看,另一方面展现人类面对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正如东衢文中所提到的:“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不是去取得一场本来就属于自己的胜利,而是明明知道毫无胜算,仍然全力以赴,去完成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役,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欧东衢

主任记者 新华社贵州分社摄影部主任

长期工作在新闻摄影一线,曾任新华社驻台湾记者,参与多起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贵州省重大工程报道,参与过9.3阅兵、建国70周年阅兵等重大事件报道,还参加过南京青奥会、里约奥运会,东京奥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报道。

东京奥运期间全程跟拍拳击项目,共拍摄照片20余万张,其中新华社发稿1900余张。

空前见证——欧东衢奥运体育摄影作品展

展览时间 | Exhibition Date

2021.12.18~2022.2.18

开幕时间 | Opening

2021.12.18 15:00

展览地点

贵州省博物馆大厅

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东路107号

THE END

编制:信息中心 审核:王曼